天山網訊 (通訊員葉毛毛報道) “目前,家裡的棗樹夏季修剪、摘新摸芽、疏花蔬果、農藥噴灑及清田等紅棗田間管理工作都結束了,我準備和排里的幾戶職工到皮山縣鄰近的鄉裡去,為地方上的棗農進行紅棗種植管理技術服務和指導,每天平均可以掙到200-250元錢的勞務費。這樣既促進了地方上紅棗產業的發展,又帶動了我們自身的多元增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四連職工吾買爾江·托乎提瓦克高興地對筆者說。
  像吾買爾江·托乎提瓦克這樣利用農閑時間,到地方鄰近鄉鎮為棗農傳授紅棗種植技術實現多元增收,只是近年來該團場與地方實現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拜科熱江·吾斯曼是皮山縣固瑪鎮的一個普通農民,他告訴筆者“我們家的20畝地以前種植棉花和小麥為主,平均每畝地收益大概在1500—2100元。一年下來,全家人辛辛苦苦種的地只夠一家5口人的基本花銷,根本沒有什麼餘錢,日子過得非常拮据。2009年,看到農場的職工都在種紅棗,我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種了10畝地,並從農場邀請了1名種植經驗豐富的職工幫我打理園子,沒想到2013年10畝紅棗居然賣了80000多元,這可比種棉花和麥子強多了,是紅棗為我們鋪就了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農場職工種什麼我們就跟著種什麼,一定會賺錢”。這是與像拜科熱江·吾斯曼一樣,抓住機會迅速轉變種植類型和結構而增收致富的地方農民普遍存在的想法。目前,皮山縣境內的喬達、固瑪、木吉等鄉鎮的農民都紛紛效仿該團場的職工群眾,一改過去種植棉花、小麥獨大的單一種植結構,紛紛種植了“和田玉棗”,在原有基礎之上,平均每畝地實現增收4000—4125元。
  據悉,在紅棗產業的牽引帶動下,該團場黨委與皮山縣積極協調溝通,在農業產業合作、灌溉水源開發利用、勞動力轉移、地方商貿交流、區域穩定維護等方面都積極需求合作,充分發揮了兵團“穩定器”、“大熔爐”、“示範區”的積極作用,開創了兵地間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原標題:皮山農場“和田玉棗”鋪就兵地融合發展“幸福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j43kjsys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